close

這本書很有名,當時推出也很多人推薦,而且到現在還是在暢銷書榜上
雖然內容不多,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看完,但是簡單的概念帶來的省思
卻是對閱讀的人有莫大的助益!

這本書就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應該也有很多人看過這本書了,但說不定也有人還沒看過
今天會想到要來寫一下這本書的心得
大概是因為最近看到一些人的際遇以及他們待人處事的習慣而有所感觸吧...

這本書用一個成功的企業老闆與他的司機在車上的對話來述說一些簡單但是重要的概念
從一些生活上的小習慣,讓我們了解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有更大的成就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能力,但為何有人卻能倍數的發揮而有卓越的成就,
相反的,有些人卻只能感嘆時運不濟、生不逢時或是抱怨別人不懂賞識...

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研究實驗
他們對小孩子做一個小測試,就是每個人給一塊棉花糖,然後跟小孩子們說,
如果十五分鐘後他們沒有吃掉棉花糖,就可以再得到一塊棉花糖。
接著那個大人就離開房間,只剩下一群小孩跟他們的棉花糖,
有的小孩馬上忍不住就吃掉了,也有的小孩可以為了等一下的獎賞而忍住食慾。
當然他們的忍耐是值得的,他們真的得到了所承諾的獎勵。
這個實驗是長期進行的,當這些小孩長大成人後,他們追蹤到這些人,
當年吃掉棉花糖的,大多都過得不怎麼如意,而有忍耐的那一群,許多都有傑出的成就。
因此這個“棉花糖理論“在本書推出時成了最熱門話題,
現在已經很少聽到有人提到棉花糖,但這些概念仍然是有效而且實用的!

以下是我個人舉例的實際應用:
在敗家的情形上,忍住心中小惡魔的呼喚,以免錯買不需要的東西,
或是超過自己等級的器材,才能將有限資源運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例如說買相機,如果我的技術沒有到那麼好,一下買進好幾十萬的專業器材,就一點都不值得。
只是每天摸著昂貴的高檔器材,儘管有很多功能都不知如何使用,
還不斷的催眠自己說:很快就可以變攝影大師,賺進大筆鈔票了...
但事實上很多真正的大師,不需要那樣的器材也能拍出感動人的作品。
而且當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沒有足夠的積蓄應急了。

規模再大一點,例如說一個人想要成為freelancer或是我們俗稱的SOHO族,
在case還沒有頭緒或是本身經驗不足之前,就投入大量資金,
花盡家中積蓄甚至貸款,弄了一個工作室,滿足了個人創業的慾望,
雖然上網做了很多資料收集,自己也認為做得面面俱到,
但事實上因為本身經驗不足,在籌備上的規劃不充分,考慮也不周詳,
結果是沒有競爭力,而且已經沒有虧損的空間。
每天看著專業級的超高檔器材,東玩西玩享受這些高級器材的性能,
但別人是每小時幾千幾萬的在賺,自己則是幾十幾百萬的放著折舊,
最後不但創業不成,反而浪費了很多的資源在囤積器材。
等到窮困潦倒不得不拍賣器材的時候,只是便宜了別人。

這樣的行為或許在買下東西的瞬間有快感,然後貼開箱文上01網的時候會得到大家的讚嘆,
但那些網友可不會贊助我們的敗家基金阿!!
等到恢復理智的時候,才開始懊悔,但也遲了。

簡單的結論就是:如果貪圖眼前的享受,之後的反噬回饋會成槓桿效應的倍增!
就像為了買一個比自己月薪還高的名牌包,欠了卡債,結果不但生活費都不夠,還得四處借錢,
為了用名牌包包塑造名流的觀感,卻帶來反效果,搞得信用破產。
例如那本書中的司機,他自豪於高中時,為了把妹買了一台Corvette跑車,
把他所有打工的收入都用上,雖然認識很多美女辣妹,但那些人沒有一個到現在還留在身邊,
反而是他積蓄一點不剩,而且為了打工賺錢,也沒顧好課業,
結果今天不但自己一台車都沒有,還只能為老闆開車。
而那位老闆,高中時只是方便代步,用300美元買一台堪用的中古車,
雖然沒有大批美女相伴,但今天不但有了很賢慧的妻子,還有專用司機幫他開車!

其實台語俗諺也有一句話形容這樣子的遭遇:“囂張沒有落魄的久“
只不過西方人有更正面的思考,不是只會在事後批評,他們懂得事前的預防跟事後的補救!
教育成功的一面,就是教人懂得更主動積極的去改變自己,面對失敗,徹底檢討。
這是所有成功之人共同的經驗。

這位司機其實本質並不差,只是觀念上有這種短視近利的毛病,
為了眼前立即的享受,卻不知不覺錯過了很多之後更好的機會。
當然最後他有醒悟過來,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看過這本書,可以常常問自己,
我是不是也先吃掉棉花糖了?
還有哪些事情是那第一塊棉花糖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thanPostArt 的頭像
    NathanPostArt

    Nathan PostArt 生活簡單的時候才能看出品質

    NathanPost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