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掃視了一下過去幾篇標題,好樣沒有什麼在講跟我的工作有關的東西...(絕對不是我沒在認真工作阿)
雖然有關無關的事情也是大雜燴般的做了很多
心得也是不少,也並不是不想寫出來
而是音樂、聲音這些東西,常常只能意會,一個聽到的瞬間勝過千言萬語(文筆差還找藉口...)
同時也是在考慮哪天要網誌大搬家的時候可以少備份(抑或放棄?)一些文章
最近花最多時間的,大概是在做專輯了,當然不是我自己要出專輯。
(以下純粹從製作的角度來描述,與出版單位立場無關)
這是一個女高音獨唱的專輯,而且是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目的而製作的,
製作的過程中以及每一個階段都不斷的遇上新的挑戰跟問題,
所以都要一一去克服,這是個人第一次操刀製作,
基於個人對品質的要求,早在準備階段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做出一張讓人不會只聽一次就丟著的CD
在克服各種人力(我都一人分飾多角了...)、物力的缺乏中,
最要感恩的應該是我們的表演者水準很高!(不然怎麼會錄她的專輯呢...廢話嘛)
這不論在業餘或職業,大家都一致認同的:
再好的錄音設備跟錄音技術,都只是為了表演者、藝術家而存在。
而我大概是整個製作裡面也佔了很大份量但也自覺經驗、技術最不足的,
因此也只能更努力尋找更多的資料跟知識一直提升自己的經驗值跟等級啦!
最近這幾個月來看過的專業書藉跟高人的教學影片,感覺比在學校的時候還多...
每天的工作就好像在打怪練功一樣,很快就可以轉職了 XD (但是沒有殺很大啦!)
儘管錄音的設備只是普通,場地跟其他設備都是僅僅足夠而已,
在使用了八支麥克風做的多軌錄音,又是跨平台的作業情形,
現在後製階段除了音軌的配置跟訊號的routing,處理器的挑選與調整,
還會不時發現使用Nuendo與不熟悉的器材造成的小驚喜(多半不是好事...)
目前主力放在編輯(Editing)
把所有的檔案整理剪輯出最好的take,並且讓他們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聽不出剪接的痕跡。
也要運用各種技術跟方法消除不悅耳的雜音們...
下一個階段才是細部調整精雕細琢的進行mixing,這是很考驗聽力跟美感的工作,
當然充足的知識跟經驗對這階段的工作會很有幫助!
例如說:我使用了四支mic分別在不同的位置收了鋼琴的聲音(還不包括環境音的兩支)
怎麼運用這些mic收到的聲音營造出最不自然的自然效果!!
會這麼形容,大家也不必太驚訝,畢竟平常大家聽的音樂、看的電影,
都是透過各種機器將真實的東西給取樣,然後再經過複雜的步驟重組讓人信以為真的那很不自然的自然。
這樣形容太複雜而且饒舌,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聽了、看了覺得舒服過癮就對了。
一個好的Mixing要考慮非常非常多的因素,包括這個project的形態、風格,聽眾的習慣,視聽媒介跟地點。
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費盡辛苦完成的mixing,要製作成CD母帶之前還要經過一個後期mastering,
老實說,除非真的有錢的製作,才可能到真正專業的mastering studio,
這個不是隨便一個個人工作室或是小型的project studio就可以做得好的(當然mixing其實也是啦...)
真正的mixing跟mastering都會在特別設計過的studio裡面進行監聽,
而且mixing跟mastering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空間設計跟設備需求也不同,
這個又是專業中的專業問題了...
但簡單下個結論,由於目前聽眾的習慣跟偏好問題,
使用最高檔次的設備完成的製作與低成本的製作,對百分之九十的聽眾是不痛不癢的,
因此這個對目前音樂界是個頭痛的問題,正好成為我這個案子的解決之道~(很妙吧!)
也就是說,我只要以普遍大多數聽眾的聆聽習慣與偏好去調整,
就算我沒有標準的專業設備,也還是能夠討好他們的耳朵,
因為誠如先前所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演者而存在,
而我們的表演者的歌聲非常能夠打動人心!(換言之,這也讓後製工作愉悅不少~)
如果全部以專業的眼光來針對技術面做評估,這張專輯並沒有所謂的專業水準
而且,若都只從這樣的角度,那就永遠不可能有這張錄音的誕生,而讓許多人錯過一個優良的聲音。
雖然充滿了多種的掙扎與取捨,但最原本的出發點,就只是好好善用現有的資源,
然後竭盡所能的將效果發揮到最大。
所以說,雖然我們沒有一支七、八萬或幾十萬元的麥克風,
我們也沒有千萬設備的錄音室,更沒有龐大製作經費,
但是以目前所得到的結果,我很有信心,這張專輯是不會讓等待的人們失望的!
當然我也要加油,後製的工作還有很多,漫長的路上同時還要排出時間做其他的案子,
所以這個個人工作室的日子會很有趣的~
p.s.連明年度都已經有工作進度了呢!
雖然有關無關的事情也是大雜燴般的做了很多
心得也是不少,也並不是不想寫出來
而是音樂、聲音這些東西,常常只能意會,一個聽到的瞬間勝過千言萬語(文筆差還找藉口...)
同時也是在考慮哪天要網誌大搬家的時候可以少備份(抑或放棄?)一些文章
最近花最多時間的,大概是在做專輯了,當然不是我自己要出專輯。
(以下純粹從製作的角度來描述,與出版單位立場無關)
這是一個女高音獨唱的專輯,而且是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目的而製作的,
製作的過程中以及每一個階段都不斷的遇上新的挑戰跟問題,
所以都要一一去克服,這是個人第一次操刀製作,
基於個人對品質的要求,早在準備階段的時候就已經決定:要做出一張讓人不會只聽一次就丟著的CD
在克服各種人力(我都一人分飾多角了...)、物力的缺乏中,
最要感恩的應該是我們的表演者水準很高!(不然怎麼會錄她的專輯呢...廢話嘛)
這不論在業餘或職業,大家都一致認同的:
再好的錄音設備跟錄音技術,都只是為了表演者、藝術家而存在。
而我大概是整個製作裡面也佔了很大份量但也自覺經驗、技術最不足的,
因此也只能更努力尋找更多的資料跟知識一直提升自己的經驗值跟等級啦!
最近這幾個月來看過的專業書藉跟高人的教學影片,感覺比在學校的時候還多...
每天的工作就好像在打怪練功一樣,很快就可以轉職了 XD (但是沒有殺很大啦!)
儘管錄音的設備只是普通,場地跟其他設備都是僅僅足夠而已,
在使用了八支麥克風做的多軌錄音,又是跨平台的作業情形,
現在後製階段除了音軌的配置跟訊號的routing,處理器的挑選與調整,
還會不時發現使用Nuendo與不熟悉的器材造成的小驚喜(多半不是好事...)
目前主力放在編輯(Editing)
把所有的檔案整理剪輯出最好的take,並且讓他們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聽不出剪接的痕跡。
也要運用各種技術跟方法消除不悅耳的雜音們...
下一個階段才是細部調整精雕細琢的進行mixing,這是很考驗聽力跟美感的工作,
當然充足的知識跟經驗對這階段的工作會很有幫助!
例如說:我使用了四支mic分別在不同的位置收了鋼琴的聲音(還不包括環境音的兩支)
怎麼運用這些mic收到的聲音營造出最不自然的自然效果!!
會這麼形容,大家也不必太驚訝,畢竟平常大家聽的音樂、看的電影,
都是透過各種機器將真實的東西給取樣,然後再經過複雜的步驟重組讓人信以為真的那很不自然的自然。
這樣形容太複雜而且饒舌,
簡單來說,就是讓人聽了、看了覺得舒服過癮就對了。
一個好的Mixing要考慮非常非常多的因素,包括這個project的形態、風格,聽眾的習慣,視聽媒介跟地點。
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費盡辛苦完成的mixing,要製作成CD母帶之前還要經過一個後期mastering,
老實說,除非真的有錢的製作,才可能到真正專業的mastering studio,
這個不是隨便一個個人工作室或是小型的project studio就可以做得好的(當然mixing其實也是啦...)
真正的mixing跟mastering都會在特別設計過的studio裡面進行監聽,
而且mixing跟mastering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空間設計跟設備需求也不同,
這個又是專業中的專業問題了...
但簡單下個結論,由於目前聽眾的習慣跟偏好問題,
使用最高檔次的設備完成的製作與低成本的製作,對百分之九十的聽眾是不痛不癢的,
因此這個對目前音樂界是個頭痛的問題,正好成為我這個案子的解決之道~(很妙吧!)
也就是說,我只要以普遍大多數聽眾的聆聽習慣與偏好去調整,
就算我沒有標準的專業設備,也還是能夠討好他們的耳朵,
因為誠如先前所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演者而存在,
而我們的表演者的歌聲非常能夠打動人心!(換言之,這也讓後製工作愉悅不少~)
如果全部以專業的眼光來針對技術面做評估,這張專輯並沒有所謂的專業水準
而且,若都只從這樣的角度,那就永遠不可能有這張錄音的誕生,而讓許多人錯過一個優良的聲音。
雖然充滿了多種的掙扎與取捨,但最原本的出發點,就只是好好善用現有的資源,
然後竭盡所能的將效果發揮到最大。
所以說,雖然我們沒有一支七、八萬或幾十萬元的麥克風,
我們也沒有千萬設備的錄音室,更沒有龐大製作經費,
但是以目前所得到的結果,我很有信心,這張專輯是不會讓等待的人們失望的!
當然我也要加油,後製的工作還有很多,漫長的路上同時還要排出時間做其他的案子,
所以這個個人工作室的日子會很有趣的~
p.s.連明年度都已經有工作進度了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